印台区2006—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来源:本站    人气:5631    发布时间:2008-04-24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促进全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我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城郊型经济强区战略目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铜川市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铜印发 [ 2004 ] 14号)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人才队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区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5年年底,全区总人口数23.53万,人才总数2887人,占总人口数的1.23 %。其中:党政人才634人,占人才总数的 21.96 %;事业单位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2148人,占人才总数的74.4%;企业单位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105人,占人才总数的3.63%。

(一)党政人才:

1、按职务层次划分,其中:县级25人,占人才总数的0.86 %;科级307人,占人才总数的10.63%;科员及以下302人 ,占人才总数的10.46%。

2、按文化程度划分,其中:研究生13人,占0.45 %;大学186人,占人才总数的6.44%(其中第一学历为大学的27人,占人才总数的0.93 %);大专243人,占人才总数的8.41%;中专及以下192人,占人才总数的6.65%。

3、按年龄划分,其中:30岁以下45人,占人才总数的1.55%;31—40岁353人,占人才总数的12.22%;41—50岁213人,占人才总数的7.38%;51—60岁23人,占人才总数的0.7%。

(二)事单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1、按行业分布划分,其中:教育系统1560人,占人才总数的54.04%;卫生系统245人,占人才总数的8.49%;农林水系统93人,占人才总数的3.22%;其它行业250人,占人才总数的8.66%。

2、按职称划分,其中:高级职称42人,占人才总数的1.45%;中级职称426人,占人才总数的14.76%;初级职称1615人,占人才总数的55.94%;管理人员65人,占人才总数的2.25%。

3、按学历划分,其中:大学学历195人,占人才总数的6.75%;大专学历1020人,占人才总数的35.33%;中专及以下学历933人,占人才总数的3231%。

(三)企业单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大学学历12人,占人才总数的0.42%,大专学历50人,占人才总数的1.73%,中专及以下学历43人,占人才总数的1.49%;专业技术人员86人,占2.98%, 其中:高级职务1人,占人才总数0.03%,中级职务20人,占人才总数的0.69%,初级职务65人,占人才总数的2.25%;管理人员19人,占人才总数的0.66%。

   尽管我区在培养、选拔、使用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与我区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人才问题仍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全区23.53万总人口中,各类人才总数仅占1.23%,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技术人才远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煤炭、陶瓷、果业、旅游、医疗卫生等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在层次结构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拥有量偏低,而且断层现象特别突出;在年龄结构上,高、中级人才年龄偏大,数量偏少。

(三)人才分布不合理,过于集中在区级机关和发达乡镇。从人才分布的隶属关系上看,人才队伍区直较多,偏远乡镇较少;从单位性质上看,机关事业单位较多,企业单位较少。

(四)人才用非所学的现象突出。由于近年来区属企业改革,大部分企业改制后,效益下滑,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因此造成部分企业对人才的吸纳量呈锐减趋势,加之机关事业单位超编满员,不需补充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毕业生采用先就业,然后再调专业的办法,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五)盘活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一是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有违于公正竞争机制的情况突出,使用人才上的论资排辈观念尚未彻底破除;二是部分单位立足现有条件,盘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不够;三是少数单位还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共识,造成人才外流,引不进、留不住的情况较为突出。

(六)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城郊型经济强区的重要时期。人才将对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产生决定性影响。为满足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之路,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人才开发新突破。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区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快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改善环境,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城郊型经济强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十一五”时期我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可靠保障和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素质,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可成才,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二是坚持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加大培养力度。

三是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良性互动,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城乡、地区、行业、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人才配置,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四是坚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各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我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突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建设城郊型经济强区发展的需求。

五是坚持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动力。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比例大幅度上升,人才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初步建成以“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贡献突出”为主要标志的人才优势县区,实现人才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到2010年,全区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有大幅度提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300人,中级以上职称达到600人;人才总量有大的增加,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500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快速增长,分别达到2000人和1000人;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左右,达到9.5年以上。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突出重点,加大“三支、两批”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我区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

1、提升党政人才的执政能力。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核心,加大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提高领导人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奋发有为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加强公务员队伍专业化、效能化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学习创新等能力,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深化公务员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在职培训。

2、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适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加快培养一批企业自主创新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方面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政治坚定、熟悉企业管理、擅长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群工作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在创新创业创造中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每年有重点地选送一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学习培训,提高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分层分类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制定培养规划,力争用五年时间,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

3、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围绕我区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大力提高专业技术

版权所有: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组织部 运行维护:铜川市印台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地址:铜川市印台区同官路80号 联系电话:0919-4180739 电子邮件:ytdjzx0739@163.com
陕ICP备10202565号 陕公网安备 61020302000121号
分享按钮